未来产业 赢领明天丨思路迪诊断:为精准医疗产业注入新动力,让更多创新诊断产品普惠可及

在行业发展初期就开展外泌体技术攻关、于全球率先开发出基于外泌体技术的卵巢癌诊断产品、中国首个新冠合并甲乙流诊断试剂、国内同期检测速度最快(30分钟)的qPCR新冠检测试剂、全自动分子感染检测流水线……

自2010年创建以来,思路迪诊断经过十三年的发展,坚持以全球创新为研发方向,已经成为扎根中国、面向全球的精准诊断创新领导者,形成“疾病早诊+肿瘤伴随诊断+分子感染诊断”三大创新业务板块,获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、上海市企业技术中心、上海市科技小巨人企业等荣誉称号。

怀揣精准医疗梦想,走出一条无人走的路

说起公司研发的肿瘤诊断产品,思路迪创始人兼董事长熊磊的眼中满是憧憬。

思路迪诊断大楼

十几年前,当他怀揣着创新技术,试图推动精准诊疗这个梦想时,相关行业仍是一片空白。在冒险精神的驱动下,他选择通过创业的方式来逐梦,走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路。

癌症防治是落实健康中国2030战略的重要行动之一。早发现、早诊断,可显著提高癌症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,减少社会负担,是癌症防治的重要方向。

“当前,不少恶性肿瘤缺乏早期发现有效的临床检测手段。外泌体近来成为全球新兴的液体活检检测技术,相比ctDNA甲基化等技术而言,具备低成本、高便利和新标志物内容物多,开发潜力大等优点。”熊磊表示。

思路迪诊断花费8年时间,陆续攻关突破了外泌体高回收率制备、外泌体制备质控、原材料国产化和外泌体标志物发现等多个技术难题,申请相关专利60 余项,发表多篇国际顶尖杂志论文。

这一技术平台孵化诞生的首款卵巢诊断产品,只要抽血化验,就能便捷、高效、低成本地完成卵巢癌的极早期诊断,早期卵巢癌诊断敏感度接近90%。

在疾病诊断领域,检测自动化、智能化是推动医疗水平提升,促进医疗资源均衡布局的重要抓手。

通过不断研发攻关,思路迪诊断推出了全球首款封闭式肿瘤二代测序自动化建库设备,基因突变分析软件,使肿瘤二代测序的操作和报告生成时间大大缩短,减少实验场地、人员需求,并有效减少交叉污染,使患者可以更及时、更精准、更低成本地得到诊断。

目前,公司正在不断深化自动化、智能化产品开发,今年来,获批建设上海市专家工作站,新设立上海书答数据科技有限公司从事病理图像多元化的分析软件、临床AI工具开发,增强产学研医联动,满足临床未尽之需。

熊磊透露,思路迪诊断正持续深耕感染领域,根据《“十四五”生物经济发展规划》中提出的“促进装备向智能化、小型化、快速化、精准化、多功能集成化发展”方向,为诊断市场提供一套快速和简便的qPCR诊断整体解决方案,有望使得中国分子感染诊断彻底告别手动检测的慢时代。

追求技术创新,人才是第一生产力

思路迪诊断创始人兼董事长熊磊

在熊磊看来,生物医药产业具有高投入、长周期、高风险的特点,尤其是追求原始创新、突破性创新,需要长期坚持高研发投入,承受更大的风险,从而需要完善的资本环境和及时的市场回馈支持。

“国家在创新技术突破上给了非常多鼓励性的政策,给予各方面的支持,包括优化医疗产品评审审批等。”

如何更好地推进精准医疗?熊磊认为,技术的创新是最重要的。十四五以来,上海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创新药械产品落地应用的政策。“作为企业,我们在专心做出符合临床需求的好产品,积极推动市场化合作的同时,也努力优化运营,将资源向研发倾斜,保障创新投入。”

如何更好地推进精准医疗?熊磊认为,技术的创新是最重要的。十四五以来,上海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创新药械产品落地应用的政策。“作为企业,我们在专心做出符合临床需求的好产品,积极推动市场化合作的同时,也努力优化运营,将资源向研发倾斜,保障创新投入。”

“创新是企业未来持续发展的关键,我们仍将坚持高研发投入。”熊磊坦言,“但在产品大规模投入应用前,选择这样一条路必然会面临一些挑战,譬如收支平衡,投资人对回报的预期等。然而当创新产品为患者带来更加优质和先进的产品和服务,赢得了市场和患者的信赖和支持时,创新一定会得到回馈。”

“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,生物医药行业对人才有着非常高的需求。”熊磊表示,上海是人才高地,具备完善的人才政策,良好的就业居住环境。比如,公司一方面通过建立海外研发中心,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,另一方面也通过党建、企业文化建设等手段凝聚和留住人才。

初心不变,让精准诊断帮助更多患者

“让全球每一位患者在任何时间、任何地点都能得到精准的治疗。”从创业之初,就是熊磊的初心。

未来,精准医疗行业将如何发展?熊磊看来,目前行业因为还在发展阶段,一是技术还有很多提升空间,从而能大幅降低检测价格,并且大幅提升检测精准度以及便捷性。二是资本环境也非常重要,创新就意味着有失败的风险,因此创新的前提是包容失败的资本环境。

熊磊表示,将继续依托外泌体技术平台,进一步拓展疾病早期诊断攻关领域;开发快速多重qPCR检测技术,提升检测通量和速度;发展新型融合基因检测技术,填补国内肿瘤伴随诊断复杂未知融合基因检测技术空白,惠及更多肿瘤患者;进一步推动这一系列创新检测技术的仪器设备开发,并朝智能化、小型化、快速化、精准化、多功能集成化方向努力,提升精准诊断可及性。